静水流深——一位抗战老兵的人生剪影
来源:欧宝体育棋牌 发布时间:2025-03-20 16:02:35
老兵的人生是一本厚厚的“书”,“书”的开篇这样写道:“我的岳父包玉山,1920年出世,是一位一般的蒙古族老兵。”
持续往下读:1938年参与革命的包玉山,从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、抗美援朝战争中一路走来,后接连投身新我国铁路建造、北大荒开发、东北林业建造——这位“一般的蒙古族老兵”62年的人生阅历,和国家紧紧相连。
查阅材料,包玉山的故事此前未曾见诸报端。所幸,在他逝世后的40多年里,那些燃情年月里的动听故事,在一代代宗族成员口耳相传的叙述中,在一次次浸透厚意的回忆中,被相对完好地保留下来。
所以,今日咱们得以走进老兵包玉山的人生。老兵的故事并不悠远,老兵的精力,因咱们的铭记而永久。
我的岳父包玉山,1920年出世,是一位一般的蒙古族老兵。他从小成善于科尔沁草原上一个比较充足的家庭。当日寇犯我河山、蹂躏疆土、烧杀抢掠之时,岳父决然抛弃了闲适日子,参与草原上那支家喻户晓、令日寇丧魂落魄的部队——大青山抗日马队支队。
岳父善骑,有一手镫里藏身绝活,骑马时能将身关心于马肚一侧,远远看去像是只要一匹马在飞驰。加之自幼习枪、枪法精深,参与大青山抗日马队支队不久,岳父被任命为马队分队长。
一日黄昏,岳父和战友们外出执行使命途中,发现邻近有敌人匿伏。部队快速奔袭,一位战友骑的是骡子,跑不快,远远落在后边。“分队长,分队长……”听到那位战友的喊声,岳父坚决果断调转马头,将胯下的蒙古马换给战友,自己骑上骡子。
“分队长,你行吗?”那位战友迟疑不决,岳父一鞭子抽走蒙古马,大喊道:“快赶部队,不要管我!”
岳父落了单。环视两边,敌人的枪口黑洞洞的,一排排钢盔在夜色里闪着寒光。敌人终究没敢开枪。后来,岳父才理解他们之所以可以脱险,是因为敌人误以为他们是大部队派出的先头侦察兵。因敌人军力有限,恐难与后续大部队抗衡,才没敢草率行事。
那次脱险后不久,岳父参与我国。抗日战争成功后,岳父随地点部队转战多地,解放战争时期参与过辽沈战役、渡江战役。再后来,岳父地点部队转入铁道兵部队。当战火烧到鸭绿江边,岳父与战友们受命于1951年参与抗美援朝出国作战。
20世纪70年代,八一电影制片厂拍照的影片《激战无名川》,歌颂了志愿军铁道兵部队冒着敌人炮火抢修无名川铁路大桥,建起一条打不烂、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的英豪豪举。
岳父生前非常喜欢这一部优异的电影。他说,电影里的故事,正是他们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真实写照。他的心里,也有一座“无名川”……
那时,敌人对我志愿军施行“空中绞杀”,白日无休止地狂轰滥炸。背负抢修使命的岳父和战友们,只能趁着夜色敏捷抢修。敌人再炸,他们再修,保证通往前哨的“生命线”四通八达。
在抢修一座过江铁路桥的使命中,岳父和战友们从午夜开端,接连几个小时泡在水中作业。为防止敌人发现,作业时不能点灯。乌黑的夜色中,他们只能凭仗胆略和阅历,相互配合推动作业。世人齐心协力,桥梁顺畅抢通。
没想到,那天天刚放亮,奸刁的敌人忽然来袭。志愿军官兵与敌人的比赛开端了:修、炸,炸、修;前面的兵士倒下了,后边的兵士当即冲上去……岳父含着泪对咱们说,当满载军需物资的列车吼叫驶过期,全连幸存的战友已不到三分之一了。
20世纪50年代,岳父和战友们从朝鲜回到祖国后,征尘未洗、马鞍未卸,很快转战江西,投入到鹰厦铁路的建造中。
鹰厦铁路是新我国建立初期一条重要的战备铁路,建造时刻紧、使命重。作为“尖刀营”成员,岳父和战友们锚定“提前建成通车”方针,吃在工地上,睡在山洞里,争当“修路前锋”。
新我国建立初期,铁道兵施工设备比较落后,许多使命的施行依托人工。部队在江西一座名为“隘头崖”的山上施工时,岳父自动参与“突击队”并担任副队长,承担起在山腰打炮眼的使命。
施工时,岳父与一位战友结成小组,两人用绳子将身体捆在一同,荡在崖壁间轮换着抡锤、掌钎。“隘头崖”满是坚固的花岗岩,即使一锤一钎只像“蚊叮一口”,铁道兵官兵仍靠着千锤万钎,一步步攻克难关。
眼看打炮眼的使命就要圆满完成,没想到,因接连作战过度劳累,和岳父一组的战友抡锤时一锤跑偏,正好砸在岳父右手无名指上……
多年后,每次说起建造鹰厦铁路的故事,岳父总会举起那根无名指,诙谐地说:“看,这是当年开山时留下的‘备忘录’。”
鹰厦铁路建造期间,岳父两次荣立三等功。2017年,我与妻子到厦门旅行。当列车行进在鹰厦铁路上时,妻子慨叹地说:“咱们是在父辈的托举下,畅游祖国的大好河山哩!”
武士以服从命令为本分。1958年鹰厦铁路正式运营后,岳父和战友们呼应党的召唤团体转业,乘坐火车一路向北,前进黑龙江密山,开发北大荒。
那时的北大荒,荆棘丛生,沼地遍及,渺无人烟。火烧荒,人拉犁,挖地窨……作为地点农场的领导干部,初到北大荒的岳父率先垂范,带队在一线开荒。
后来,因作业需要,岳父被调到后勤部门任职。为人坚强不屈的岳父,抓起作业“丁是丁卯是卯”,得了个“包黑子”的外号。
其时,岳父的一位老战友在职工食堂当管理员。有一次因家里来了亲属,老战友趁下班人少,悄悄往包里装了点小米,刚好被岳父遇见。“就这一次……”老战友跟岳父说情,希望他“高抬贵手”。“半次也不可!”岳父义正词严地拒绝了他,“食堂按人备料的,要是人人都往家拿一点,食堂还能正常开伙吗?”
让人想不到的是,回家后,岳父让岳母把老家寄来的、平常不舍得吃的一小袋花生米,给那位老战友送去……
斗争北大荒,情注北大荒。妻子姐妹三人均出世成善于北大荒,从她们的姓名中,能清楚看到岳父对那片土地的酷爱:大女儿叫建疆——建造边远地方;二女儿叫建华——建造中华;三女儿叫建明——希望北大荒建造迎来一片光亮。
1964年秋,在莽莽荒漠涌起滚滚麦浪、北大荒建造初具规模之际,依据组织组织,岳父又毫无怨言地带领全家“打起背包”,来到小兴安岭的密林深处,开端了另一场“战役”。
常常说起岳父在林业阵线的往事,妻子总是非常慨叹。她告诉我,多年的参军阅历,让岳父不管做什么样的工作,都保持着武士风格。
那是一个冬风吼叫的冬日,室外气温降至零下30多摄氏度。岳父在家里打着裹腿,预备去巡山。“这样的气候还有人去山里盗伐吗?就别去了。”岳母主张道。岳父却觉得“越是这样的气候越不能粗心”,坚持要去林中检查,骑上自行车消失在风雪中。
那天,岳父在山上果然发现一辆装满木材的马车。马车周围的两个人看到岳父,跳上马车就要跑。岳父追上去,亮出了作业证。见车上的木材没有“打钢号”,岳父判定他们归于盗伐,让其把马车赶到场部处理。哪知其间一人见岳父孤身一人,忽然上前抱住他,与另一人联手把岳父绑在树上,随即逃跑。
据岳父讲,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左右,他总算挣脱绳子。凭仗对环境的了解,岳父穷追不舍,总算在山下找到了马车,联络场部对他们进行了处理。
妻子告诉我,那时候岳父巡山,有时会带着她一同去。山上有一座40米高的防火眺望塔,岳父穿戴一身旧戎衣,腰系军用皮带,肩挎军用水壶,手拿望远镜在塔顶仔细眺望的姿态,给妻子留下很深的形象。
“爸爸的帽子上没有红五星,衣领上也没有红领章,但我觉得他依然是一位铁骨铮铮的武士。”妻子这样说。
1982年,岳父走完了他普通而精彩的终身。临终前,他向咱们提了三个“要求”:一是逝世后穿戴戎衣“走”;二是把墓地选在小兴安岭林场的山坡上,持续看守祖国的绿色屏障;三是墓地的方向,要朝着北大荒……
本年,岳父脱离咱们43年了。他终身没有慷慨激昂,也没有特别功劳,但这些年家里人常常说起他的故事,总能在心里荡起一阵阵涟漪。